“法官,谢谢你们,多亏了你们耐心地调解,终于拔掉了扎在我们兄妹心中的这根‘刺’。”前不久,岳池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成功调解一起僵持数年的亲兄妹合伙合同纠纷,也修复了双方当事人“冻结”多年的亲情。
判决生效陷僵局
亲情裂痕日益深
蒋某甲与蒋某乙系亲兄妹。2014年2月,兄妹二人合作投资某项目,妹妹蒋某乙陆续向哥哥蒋某甲支付投资款共计150万元。然而,2017年项目竣工后,蒋某甲既未与蒋某乙结算,也未返还投资款。无奈之下,蒋某乙将蒋某甲诉至岳池县人民法院。
法院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法院虽穷尽查控措施,但发现蒋某甲名下财产要么难寻,要么难以处置变现。多次执行未果,蒋某乙认定哥哥蓄意逃避,多次向法院申请对蒋某甲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执行工作陷入僵局,亲情的裂痕也在无声中持续加深。
雷霆出击觅转机
架设“心桥”促和解
案件转机出现在蒋某乙向法官提供的一条线索:“我在南充看到蒋某甲了,你们快来。”
接到线索后,岳池县人民法院执行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组织执行干警火速出击,跨域执行,成功将行踪不定的蒋某甲拘传至法院。这次迅速有力的执行亮剑,不仅彰显了司法权威,更为化解兄妹矛盾创造了契机。执行法官深知,强制措施只是手段,让这对积怨已深的兄妹重新面对面沟通,才是“破冰”的关键。
当蒋某乙再次在法院见到蒋某甲时,积压的委屈与怨愤瞬间爆发:“你宁可把钱分给外人,也不管亲妹妹的死活”。
蒋某甲也眼眶微红着说:“我当初本想带你一起挣钱,怎么知道项目会赔成这样,你非要把亲哥哥逼进绝路吗?”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执起来,气氛剑拔弩张。
冰冷的强制措施或许能了结案件,却无法融化“冻结”的亲情。执行法官果断将二人分开,开启了一场艰难的“破冰之旅”。执行法官将蒋某甲留在调解室,没有厉声质问,而是轻声告知他妹妹家中孩子患病、经济拮据的困境,一句“作为舅舅,有多久没去看看孩子了?”触动了蒋某甲内心最柔软之处,其抵触情绪逐渐消融。
执行法官又与蒋某乙耐心沟通,讲述蒋某甲投资失败后的实际困难,并告知一次性偿还120万元确实有难度。“你们是亲兄妹,是彼此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无法割舍的骨肉至亲。看看能否各退一步?”执行法官在兄妹二人之间数次往返,融情于法,耐心倾听,细致沟通,努力在二人之间架设一座重新靠近的“心桥”。
“破冰”时刻显宽容
执行和解暖人心
最终,亲情的纽带在法官的努力下重新连接。蒋某甲主动表示其公司尚有部分股权,可贷款30万元,但因账户被冻结无法操作。他看向妹妹,满怀愧疚和歉意:“只要你能解冻,这30万元我可以一分不留,全都给你!”
长时间的沉默后,蒋某乙打破了寂静:“从小到大,你照顾我和姐姐确实不容易,投资盈亏也正常。我不要120万元了,只要一半,你先给我15万元应急,剩下的,慢慢还吧。”
从120万元到60万元,不是简单的让步,而是血脉亲情中流淌的宽容与体谅。双方最终在执行和解协议上签字。随即,执行法官便着手为蒋某甲办理银行账户解冻等相关事宜。
今年5月29日,当15万元顺利汇入蒋某乙的账户时,卷宗上冰冷的案款数字被赋予了亲情的温度。此后,蒋某乙再到法院,语气中已无控诉;蒋某甲也不再回避法院的电话,并主动沟通后续还款事宜。
本案的成功和解,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的法律效果,更达到了“人和心安”的社会效果。岳池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执行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账目结清。在恪守法律底线、维护司法权威的同时,法院始终致力于化解矛盾、修复关系,奋力书写“司法为民”最温暖的注脚。此案正是该法院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让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成为修复亲情的桥梁。(曲凤兰)